公司动态
 
首页 > 公司动态  >  光引发剂784在粘合剂固化中的...

光引发剂784在粘合剂固化中的性能评估

2025-05-26

一、光引发效率与固化速率

光引发剂7842,4,6 - 三甲基苯甲酰基 - 二苯基氧化膦)作为高效的自由基型光引发剂,在粘合剂固化中表现出显著的光响应特性:

宽光谱响应:其吸收波长覆盖紫外(250~400nm)及可见光区域(400~800nm),可适配 LED 光源(如 405nm)或传统 UV 汞灯,尤其在长波长光源下仍保持高活性,适合厚涂层或深色粘合剂体系的深层固化。

快速引发能力:在自由基聚合体系中,光引发剂784受光激发后可快速分解产生苯甲酰基自由基和二苯基膦氧自由基,引发单体(如丙烯酸酯类)聚合。研究表明,在环氧丙烯酸酯粘合剂中,0.5%~1% 含量的 784 即可使固化时间缩短至 10 秒以内,且固化转化率超过 90%,显著优于传统光引发剂(如 BP)。

协同效应增强效率:与助引发剂(如胺类化合物)或其他光引发剂(如 TPO4265)复配时,可通过能量转移或自由基互补机制进一步提升固化速率。例如,在 UV 固化胶黏剂中,784 TPO 1:1 复配,可使固化速率提高 30%,且减少氧阻聚效应。

二、固化后粘合性能与力学强度

光引发剂784对粘合剂固化后的性能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:

粘结强度:在金属(铝、钢)、塑料(PETPMMA)及玻璃等基材的粘合中,含光引发剂784的粘合剂固化后剪切强度可达15~25MPa(取决于配方),例如,它在光学胶黏剂中因低黄变特性(固化后透光率>95%),可保持基材间的光学透明性,适用于触摸屏、光学镜头等精密部件的粘合。

力学稳定性:固化产物的拉伸模量和断裂伸长率受光引发剂784含量影响。当含量控制在 0.5%~2% 时,粘合剂固化后兼具刚性与韧性(模量 1~5 GPa,断裂伸长率 50%~100%),可耐受温度循环(-40~80℃)和湿度变化(RH 90%)而不失效。

耐老化性:光引发剂784的热稳定性(分解温度 > 200℃)和光稳定性较好,固化后残留物少且不易发生氧化黄变,在户外使用的粘合剂(如光伏组件封装胶)中,经 1000 小时紫外老化测试后,粘结强度保留率超过 80%,优于含 BP 的体系。

三、氧阻聚抑制与环境适应性

抗氧阻聚能力:光引发剂784分解产生的膦氧自由基可与氧气竞争捕获自由基,减少聚合过程中过氧化物的生成,尤其在空气氛围下固化时,可使表面固化度提升至 70% 以上(传统引发剂仅 40%~50%)。配合硫醇类单体或添加叔胺(如三乙胺),可进一步削弱氧阻聚效应,适用于开放式环境下的快速粘合(如组装线作业)。

环境友好性:光引发剂784的挥发性低(沸点 > 300℃),且急性毒性数据显示 LD50(大鼠口服)>2000mg/kg,属于低毒物质,符合欧盟 REACH 法规对光引发剂的限制要求,适用于食品接触材料(如包装胶)或医疗领域(如临时粘合敷料)。

四、应用局限性与优化方向

颜色与透光性影响:光引发剂784本身为橙色固体,高含量(>3%)时会导致粘合剂轻微着色,影响光学透明性,因此在高透光需求场景中需控制用量(<1%)或与无色引发剂复配。

成本与配方兼容性:相比传统光引发剂(如 TPO),光引发剂784的价格较高,大规模应用时需平衡性能与成本;此外,在水性粘合剂体系中,它的疏水性可能导致分散性不佳,需通过表面改性(如引入亲水基团)或使用相容助剂(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)改善。

五、典型应用场景

电子工业:用于芯片封装胶、FPC 软板粘合,利用光引发剂784的快速固化和低收缩率(<2%)减少应力集中,提升器件可靠性。

医疗器材:在可降解医用粘合剂中,光引发剂784的低毒性和可见光引发特性(配合 450nm 光源)可实现微创操作下的局部固化,避免对人体组织的光损伤。

新能源领域:光伏组件用 EVA 胶膜中,光引发剂784与交联剂复配,可提高胶膜与玻璃/背板的粘结力,同时耐受长期紫外辐照不黄变。

光引发剂784在粘合剂固化中展现出高效引发、抗氧阻聚、性能稳定等优势,尤其适用于快速固化、高透光、耐老化的高端应用场景。通过配方优化(如复配体系、含量调控)可进一步弥补其颜色和成本缺陷,推动在电子、医疗、新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。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基材特性、固化设备及性能需求调整工艺参数,以实现良好的固化效果。

本文来源于:岳阳市金茂泰科技有限公司官网http://www.kimoutain.cn/